半岛彩票:70年医疗质量:从“尽快治愈”到“四升一降”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尽管医疗条件落后、资源不足,但行业对于医疗质量非常重视。1958年5月《健康报》社论写道,“千方百计地想办法提高医疗质量。尽快地治愈病人,减少病人复诊次数,缩短病人住院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我国医疗行业所追求的价值导向。
时至今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面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提高医疗质量仍是行业不变的追求。在新时代,医疗卫生健康事业坚持着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不断推动医疗服务向高质量发展。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医疗质量目前呈现“四升一降”的趋势:医疗资源供给持续增加,医疗服务效率有所提升,部分专科、重点病种和手术诊疗质量稳中有升,临床合理用药水平不断提升,住院患者死亡率持续下降并稳定在较低水平。在《柳叶刀》去年发布的最新全球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排名中,我国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排名从2015年的全球第60位提高到2016年的第48位,一年间上升了12位。
1985年,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何申戌教授和中科院电工研究所研制的我国第一台体外冲击波碎石机,首次进行临床治疗肾结石获得成功。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医疗卫生处于缺医少药、技术落后的状况,尤其在农村,农妇多是在家生孩子,接产往往是个问题。河北省平山县想到的办法是办培训班培养助产人员、讲授科学生产知识等。效果很快凸显:从第一期开班到第三期结束,一共接生了76个孩子,没有1个得新生儿破伤风,还救活了8个“假死”的婴儿。
70年后的2019年3月,第一批913家国家分娩镇痛试点医院名单对外公布,孕妇分娩疼不疼,已上升为国家层面关注的大问题。目前,我国孕产妇死亡率从2010年的30/10万降至2017年的19.6/10万,婴儿死亡率从2010年的13.1‰降至2017年的6.8‰。
接产方式的变革让我们看到了70年间医疗质量和医疗技术的进步,更看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70年来,医疗质量在医疗服务中的分量一直很重。1958年,卫生部副部长徐运北在“家庭病床”经验交流现场会上说,有人把医疗质量的高低,单纯看作一个技术水平、设备条件问题,这是片面的。技术水平、设备条件都和医疗质量密切相关,但如果缺乏对病人认真负责的服务态度,虽有高超的技术水平和完整的设备条件,也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70年来,我国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也更有保障。20世纪50年代,我国护理前辈黎秀芳经过临床实践总结出了“三查七对”制度和程序,现在全国所有医院和80%以上的二级医院均已开展优质护理服务……
为了让“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更加深入人心,2015年,全国医疗卫生系统改善医疗服务3年行动计划启动,如今第二轮已行至半路。
没有技术的进步,提升医疗质量就没有了支撑。70年来,技术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重要保障,被摆在医疗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核心位置。
“这几年,我国对复杂先心病的诊治能力明显提升。其中,我国发明的双根部调转手术,不仅得到了国际认可,而且被列入美国医生继续教育课程。心脏移植存活率,比如早期手术、1年、5年和10年的存活率,都比国际平均水平高10个百分点~15个百分点。”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副主任郑哲自豪地说。
70年来,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医疗技术能力在不断提升的同时,区域间技术能力和专科间发展更加平衡。从专科层面看,胸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和神经外科等传统高风险手术科室中低风险组死亡率分别从2013年的0.16%、0.15%、0.14%下降至2016年的0.06%、0.11%和0.04%;在重点病种和手术层面,以综合医院收治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为例,2016年与2013年比较,死亡率由2%下降至1.56%;从临床合理用药层面看,以抗菌药物为例,我国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从2010年的19.4%下降到2017年的7.7%。
在大医院,高精尖技术领域创新不断: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自主研发的心室辅助装置,填补了国内心室辅助研发领域技术空白;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创立子宫内膜容受性评估和治疗新方法,改进卵母细胞及胚胎冷冻技术,显著提高妊娠成功率……
在县域,技术能力的提升让“龙头”抬得越来越高。至2018年,全国县域内就诊率达85%左右,逐步实现“大病不出县”。据不完全统计,城市医院帮助县级医院开展新技术、新项目近15000项,50%的县医院已能够开展颅脑肿瘤手术、颈椎手术、肺叶及全肺切除术和内镜治疗技术等复杂手术;血液透析技术在二级医院广泛开展。
在乡村和社区,“健康小屋”及便携式体征信息采集仪可以对居民进行体征测量,并直接传输给家庭医生,“医防融合”能够无缝衔接;人工智能可以实现智能医学影像、虚拟助理、人工智能辅助诊疗,正成为基层医生的好助手……
1951年,政务院(国务院前身)颁布了我国第一个医疗机构管理方面的行政法规《医院诊所管理暂行条例》。1978年制定的《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试行草案)》在编制说明中强调:“修订新的编制是为了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发展医学科学技术”。对此,相关专家表示,这说明我国医疗体系建设之初,就已具备了医疗质量监管的初步理念。
据统计,1978年~1998年,我国颁布了60多个与医疗质量监管有关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1999年~2008年,此类文件则有134个。有专家表示,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开始重视医疗安全管理和法制化建设。2008年,我国发布《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8年版)》,重点突出了依法执业、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医院安全三个方面。
如何让制度落地、落实,各方想尽了办法。2005年起,“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在全国开展。紧接着还有“以病人为中心医疗安全百日专项检查活动”“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这些举措使我国医疗安全管理工作总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2016年11月1日起,《医疗质量管理办法》施行。它在高度凝练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际先进做法,明确了18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有关专家表示,这个文件在我国医疗质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它将通过顶层制度设计,进一步建立完善医疗质量管理长效工作机制,创新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方法,不断提升医疗质量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提高不同地区、不同层级、不同类别医疗机构间医疗服务同质化程度。
“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60亿元,支持全国79个专业、314家医院的1231个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打造了一批综合实力强、技术优势明显的“国家队”,充分发挥其行业示范、引领、带动作用。
进入新时代,作为卫生健康事业永恒的主题,医疗卫生质量有了新的发力点。2019年全国第一次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启动,这也预示着我国医疗质量管理进入更加科学、严格的时代。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点击“阅读原文”或访问yuanben.io查询【1XJ9XDKK】获取授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